缝制平衡的三大要素

 缝制平衡的三大要素:分别是节拍时间、作业顺序、标准手持量。

       一、节拍时间

       节拍期时间或单位时间,是指缝制服装的某个部件所需要的时间,它可精确到秒。这是由生产量即需求
量和机器的开动时间来决定的。节拍时间是一天需要生产的数量除以劳动时间得出的结果。虽然节拍时间被确定了,但因生产者的熟练程度不同会出现个体差异(参
考《创嘉生产线平衡第三章第三节浮余率》)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活是由人来干的,如果由于稍许的个人差异或因身体情况造成的参差不齐,就会把上一个从事这
个工作的人干的活抵消了,这就如同接力赛中传递接力棒一样。人们常说:“时间是操作的影子。”多数的“慢”是由于操作和程序不对头产生的。如何纠正,就要
看现场监督人员(组长、班长)的本领了。

       对待熟练程度低的新进作业人员,必须手把手地教,这会增加作业人员对监督人员的信任。同时也能促进作业人员与作业人员间的相互联系,创造能够“互助”的条件。

       二、作业顺序

       作业顺序, 顾名思义是指操作人员在运送服装部件、机器上活儿、下活儿等过程中,按时间先后排列的工件加工顺序。必须强调的是,这不一定是产品沿着流水线移动的顺序。

       三、标准手持量

       标准手持量,是指作业时,停留在工位上的必要数目的加工件。一般的标准是附在各个机器上的服装加工部件,即要足够使用,工位之间也不必存货。

       要达到平衡,首先要算出流水线每道工序的平均加工时间。例如,生产茄克衫总加工时间为4697秒,平均每个工位的加工时间为151秒。但由于各道工序都是相对完整的,难以全部拆成标准平均加工时间,所以只能围绕标准平均加工时间上下浮动。

       同时还要根据工人的技术情况安排调整工序,主要考虑组成流水线工人的技术特长和综合素质。如有些工人适合做前道工序就不能安排在后道工序;对于技术全面的工人,应安排在技术难度较大加工时间多(超出标准平均加工时间)的工序。

       事先还要考虑员工生病请假及缺勤等情况,及时做出适当的调整,否则将会出现流水线停顿或阻塞现象,影响生产效率。当流水线正常运转时要求做到在每个工位上保持1~3件,即储备1~3件的裁片或半成品,储备量过多或过少,都难以实现流水线的通畅与快速。

       这里要明确一点,虽然各工序的工序时间长短不同,但决定生产线的作业周期的工序时间只有一个,即最长工序时间,也就是说最长工序时间等于节拍。

       从分析缝制动作入手缝制作业是以人为主体的,每个人做动作有快有慢、有好有坏,动作与车缝时间的比率差距会带来两个工人日产量的差别。

       因此寻求一种科学的作业方法是管理人员常抓不懈的工作。它的内容涉及观察缝制过程中是否有多余的动作,如何将多余的动作减少到最低程度,如何改进工艺方法规范操作过程,如何有效降低裕余时间的比率。改进改善缝制动作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:

       ①尽量减少动作,包括手指、手腕、双臂以及肩与腰的动作。能够不用手去做的工作,尽量不用手操作;尽量降低动作的幅度。注意将所需要的材料旋转在正常的作业区,常用的工具、材料放在个人顺手或固定的位置;

       ②保持一个固定动作时,要尽可能多地利用附属装置或其它器具。

       也可通过调节工作台、放置台或座椅的高度,尽量避免不自然的姿势和身体重心上下运动;动作应按先后顺序,使动作节奏化,形成自然动作,使缝制作业的全过程感觉轻松便捷。